|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家庭,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司马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司马懿司马懿
、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卬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自昂八世,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司马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司马隽,字元异。俊生京兆尹司马防,字建公。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晋书·宣帝纪》)。晋武帝司马炎在他的一个诏书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晋书·礼志》)。
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