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笨游吧

标题: 鲁兹评测 [打印本页]

作者: 笨萌萌哒    时间: 2015-10-10 00:17
标题: 鲁兹评测
本帖最后由 笨萌萌哒 于 2015-10-10 00:18 编辑

冷酷的杀戮
鲁兹评测

一.鲁兹简介:

   鲁兹为世界政府极密谍报机关CP9中的一员。从13岁起就隶属CP9,凭借出类拔萃的体术完成黑暗任务。被CP9开除后,决定前去感谢背叛了自己的原上司。
    原世界政府内部特务组织成员之一,CP9实质上的队长,以黑暗的正义为本职,被称为CP9历代最强最冷酷的杀戮兵器,号称司法岛CP9 800年来最强者。   
人物评测:
1)鲁兹:作为中排SS,路奇非常灵活。防御一般,法抗比较低。闪避高,输出能力高,能够灵活的位移,后排杀手。游戏中的定位是中排物理输出型伙伴,拥有强大的输出能力。带有突进和高暴击伤害型技能,对敌方中后排的伙伴具有较大的威胁。
2)人物三围方面:5觉的鲁兹 力量成长12.35,敏捷成长 17.57 智力成长 4.02.总三围属性:33.94 与红发平分秋色。

二.人物属性与技能特点

角色进阶:

进阶方面,自带进阶增加穿透属性,这种非常可贵,我们知道一般人物进阶是不带这种特殊属性的,所以路奇这方面非常不错。

技能特点:
大招:【六王枪】
    对当前目标造成大量伤害并使其眩晕,然后瞬移至地方的最远单位后,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连续使用暴风脚·豹尾。觉醒技还会在瞬移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提升攻速,提升幅度与觉醒等级相关,该提升效果不会叠加,在效果持续的时间内连续释放该技能不会刷新持续时间。

    在这里需要提到鲁兹在觉醒方面,5觉能比一般人物四觉提高更多的成长。
所以有能力的小伙伴尽量把鲁兹最大觉醒话,这样大招在伤害能提高不少。如下图:
可以看出4觉到5觉提高不少。
鲁兹第一次使用大招 【六王枪】鲁兹会移动到地方目标最远处。
如下图鲁兹使用 大招【六王枪】
接着移动到目标最远处
接着对面的后排 (青雉 女帝 罗宾 毒龙 人妖王)会转身攻击鲁兹。如下图,鲁兹开大招后位移到青雉后面:
可以看到地方青雉罗宾,会转身,这种指向性大招会向鲁兹释放。
    这样能够很好的骚扰地方后排释放技能,加上鲁兹使用大招位移后 会使用 【暴风脚•豹尾】。会对地方后排造成沉默效果。导致对面后排很难出招,加上鲁兹自身超高的闪避,以及【纸绘】技能 提高自身物理闪避和法术抵抗,并免疫眩晕,击倒等控制效果。所以即使对面后排围攻鲁兹,鲁兹也能够很好的生存。再次同时,你的队伍攻击地方其他角色,所以实现分割战场,分而歼之。
    在这里需要提到,鲁兹第一次使用大招会位移到敌方最远处,第二次大招会回到出场阵容的位置。


二技能 【暴风脚•豹尾】
【描述】对敌单体造成伤害并弹射1个额外目标,击中时还会造成短时间的沉默。
大招跳过去后,鲁兹就疯狂使用【暴风脚•豹尾】。觉醒大提高攻速,无限沉默敌方。

三技能、【纸绘】
一段时间内提高自身物理闪避和法术抵抗,并免疫眩晕,击倒等控制效果。
鲁兹的技能顺序是普攻->3技能 【纸绘】, 所以在这里 我推荐JJC榜单上的玩家 鲁兹带能量,鲁兹虽然带有突进和高暴击伤害型技能,但是在前几名的战斗中,更重要的是打乱对方后排的控制,所以 鲁兹带个 6级能量晶石,在面对对方带有红发时,正常技能释放顺序是(不被控制的前提)晕一下,普攻,3技能【纸绘】,大招 【六王枪】飞往敌方身后,实现正面 背面包围。 当然现在可能有玩家已经发现鲁兹无法飞往敌方身后的情况有如下:
1.鲁兹开大招被敌方闪避。
2.遇上乔兹开场技能 闪耀 冲撞。
    如果遇上这种情况,那么可以考虑鲁兹带穿透武器洗练能量,保证 3回合能大招。
此外jjc其他缺少输出的玩家,鲁兹可以带穿透,伤害也是爆表的。

四技能、【黑暗的正义】
提高暴击伤害。


最后给大家带来配合鲁兹的阵容搭配:

V15无锋队:
黄猿 VV 鲁兹 赤犬 女帝(罗宾)  

V15红发队:
红发 黄猿 鲁兹 VV 女帝

中小R无锋队:
娜美 赤犬 鲁兹 罗宾 鳄鱼

中小R红发队
红发 鲁兹 VV 罗宾 鳄鱼

各个大区前3阵容
乔治 红发 鲁兹 熊 罗

作者: 几河    时间: 2015-10-10 11:01
6666赞赞赞顶顶顶
作者: HELEN0377    时间: 2015-10-10 11:31
6666赞赞赞顶顶顶
作者: 笨萌萌哒    时间: 2015-10-11 01:11

6666赞赞赞顶顶顶
作者: 路路路人甲    时间: 2015-10-12 17:55
大神好厉害!!大神好厉害!!!!
作者: 萨波V艾斯S路飞    时间: 2015-10-19 08:23
好后悔没拿路奇啊。




欢迎光临 小笨游吧 (http://bbs.benshou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